「林相變更」故事引關注,臺灣南方林業史持續紀錄

:::
202501/11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1月10日於臺北舉辦「變更之地」紀錄片放映座談會,將臺灣南方山林發生的陳年精彩故事分享予北部民眾,吸引超過170人次參與,影片與座談主題聚焦在1965-1976年間,臺灣接受聯合國世界糧食方案補助,在全臺幾處國有林班地執行「林相變更」政策,其中屏東獅子鄉雙流一帶山林因而歷經大面積砍伐並轉換為人造林,當代許多原住民因為參與這項工作,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

屏東分署長楊瑞芬說,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前身,是由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時期的「恆春林管處」與「楠濃林管處(高雄區域)」合併而來,今日(10日)放映的紀錄片,就是研究1965-1976年間恆春林管處轄內獅子鄉雙流一帶林相變更史的部分成果,這片土地歷經大伐木與大造林時期洗禮而改變了原始林相,如今再華麗變身成遊客喜愛到訪的國家森林遊樂區,不同年代推動之林業政策,都有當時歷史背景需求與特定目的,「林相變更」政策推行是政府為發展國家經濟與安定社會人心,在聯合國世界糧食方案補助下啟動,不僅在當代林業人員的職涯中留下深刻印記,對原住民族勞動歷史更有深遠影響,也形成流動全臺林班地的重要勞動力,基層農工雖因此獲得穩定收入,但現今臺灣的林業政策早已朝生態、永續等多面向發展,也只在人工林內執行負責任的林業生產,不會再走林相變更的回頭路。

座談分享的臺大地理系洪廣冀副教授,也說明「林相變更」一詞是從日本引用而來,並形容林相變更猶如把臺灣天然林打掉重練,改頭換面成能生產更好木材的人工林,他認為當時在美援專家以溫帶地區林業生產經濟思維的建議下,在雙流等地區以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開啟伐木造林,也成為第一個轉型成遊樂區的林相變更實驗地,此政策大幅改變了臺灣的地景,是臺灣環境史重要的一頁,也是值得當代人從中汲取經驗。

出身獅子鄉的屏東大學李馨慈副教授,則從原住民觀點討論林相變更政策對族人帶來之影響,她研究發現屏東的部落有許多族人曾是所謂的「林班世代」,並在規模龐大的林相變更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些族人經濟獲得改善,甚至能移居屏東潮州成為部落口中的潮州幫。她也從南方林業史研究中,找回許多部落遺忘的共同文化與記憶,其中林班歌也是在這時期發展出來的,並自豪獅子鄉族人最會唱林班歌。但她也認為日據時代以來至1970年代,因為政府政策讓原住民土地權益受到限制,造成原民傳統文化的斷裂,需要互相理解與更多時間及努力才能有所轉變。

而影片主角之一的獅子鄉原著民耆老雅得林.松榮,也出席分享說,雖然當時族人靠林業工作獲得相當豐厚經濟收入,但卻全然不知林相變更會產生什麼後果,他感慨最大影響是當地景觀與水文等都改變了,也認同日治時期以來排灣族社會結構的破壞,造成傳統智慧與知識的斷裂。

屏東分署自2022年起分年研究紀錄南方林業史,預計5年內將1992~1683年間之現代林業轉型、施行林相變更時期,回溯紀錄至二戰後初期、日治時期與清領時代。2024年與臺灣大學等研究團隊已再深度挖掘「楠濃林管處」六龜、茂林一帶的林相變更史,楠濃林區的地形、氣候與人文條件皆與恆春林區不同,將找出更多南方山林的精采故事,未來也會讓其中幾段動人故事用紀錄片形式陸續向大眾呈現。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5 最後更新日期: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