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07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 114 年 11 月 6 日在台北記憶倉庫舉辦「2025 有林真好—林下經濟授證暨成果發表會」,邀集全臺各地林農齊聚一堂,分享在森林中與土地共生的故事與成果。屏東分署輔導的多位高雄、屏東地區林農,今年也成功通過林下經濟產品驗證,共協助7名林農提出驗證申請,目前已有4名通過、3名持續審查中,展現南部地區推動林下經濟及森林永續的豐碩成果。
屏東分署以「森林循環 × 林下共榮」為核心理念,推廣林下經濟政策發展。轄內六龜工作站設置「臺灣山茶」與「段木香菇」栽培示範區,自112年設置後於113、114年均有生產段木香菇,也同時在今天正式取得驗證,未來持續分享林下經濟經營技術給林農,協助在地農友兼顧森林保育與發展,實踐「森林能養人、也被人守護」的理念,讓更多人看見林下經濟的生命力。
活動現場氣氛溫馨,林農們以真摯的故事分享與森林共生的心路歷程。
來自高雄桃源的謝國華先生,二十四年前因上班無法兼顧果樹管理,決定種植「臺灣山茶」。他觀察野生山茶的生長型態後發現「半日照環境最適合茶樹」,於是透過喬木修枝,讓茶樹在柔光中茁壯生長。他笑說:「修枝對我們族人不是問題,真正的挑戰是茶樹越長越高,我也老了爬不上去採茶,那就讓它成為真正的茶樹森林吧!」一語道出他對森林的珍惜與順應。
來自屏東霧臺的廖晉翊先生,則從高中起便投身農業。他希望打造「獨一無二的森林產品」,並結合生態旅遊,推動部落的共好模式。廖先生與團隊進行花粉來源監測,發現蜂蜜中不僅有龍眼、荔枝花粉,還包含櫻花花粉。他說:「這讓森林蜂產品有了自己的名字,也讓更多人看見部落的多樣性與美好。」
同時通過驗證的還有來自牡丹鄉的古明勇先生,生產的蜂蜜是牡丹鄉原住民農林業生產合作社的主力商品;來自桃源區的蘇粮婷小姐,也通過台灣山茶品項的認證。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林下經濟政策推動七年來,全臺已有 46 戶林農提出申請、28 戶通過驗證,累積產值超過 1.5 億元。這項政策的核心精神,是讓森林不僅被保護,更能回饋在地居民,讓林農在守護山林的同時,也能獲得更穩定的經濟收益,創造生態與生活共好的永續發展模式。
屏東分署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林下經濟標章制度,協助更多林農導入友善經營方式,攜手在地社群,共同打造兼顧生態保育、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林下產業新樣貌,讓「有林真好」的精神,在南台灣的每片山林間持續發芽茁壯。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28
最後更新日期: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