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域守護草鴞 共築友善農田——2025年草鴞保育交流平台盛大舉行

:::
202511/07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於11月7日於國立屏東大學舉辦「2025年草鴞保育交流平台」,邀集農業、交通、水利、科學園區、國家公園、地方政府、學術單位、NGO及友善草鴞標章農友等近40個單位、逾百名代表參與。會議由學者專家分享研究成果及在地NGO分享草鴞保育行動成果,推廣友善農產品標章與棲地友善管理,期凝聚公私協力,共同守護臺灣瀕危物種——東方草鴞。

自「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推動之初,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即於2020年開始以臺灣特有亞種東方草鴞(Tyto longimembris pithecops)為關注物種,進行相關生態調查、並推動跨域整合與棲地友善經營的行動,繼而於2024年結合生態服務給付政策、推展友善草鴞標章。希串聯西南區淺山平原與農田生態,健全草鴞主要棲息的淺山平原與農田草生地,使可減少受棲地流失的威脅。實踐了保育工作結合研究、監測與建構農田生態地景的在地農業實務。

交流會議分有五位講者分享研究成果與監測經驗,依序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洪孝宇助理教授分享近年監測30個巢位、66隻離巢幼鳥的觀察紀錄,並指出乾旱與颱風促成新草生地生成,強調OECM申請與草生地營造的重要性。
國立嘉義大學蔡若詩助理教授以GIS結合土地利用與白茅育苗復育,提出擴大生態給付及犬隻管理建議。
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曾翌碩總幹事說明,草鴞多活動於火燒地與牧草區,割草應避開繁殖期,並呼籲跨機關合作推動棲地保護。
昕昌生態科研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惠珊分享,農友是保育的重要夥伴,目前已有17位農友投入友善種植行動,實現生產與保育共生。
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楊玉祥主任則分享棲地認養與教育推廣成果,結合自動錄音與相機監測,指出外來種入侵與洪水為主要挑戰;當企業加入、當農友以友善環境生產加入,更能為保育注入新動能。

與會的友善草鴞標章農友李麗芬表示,透過與各單位學習與合作,逐步建立生態保育知識,感謝所有行政機關的關注;農友黃宣翡分享有機栽培經驗,認為結合生態的友善耕作讓有機栽培更加輕鬆。

林業保育署副署長張岱表示,草鴞保育交流會議自2022首屆於嘉義舉辦以來,已逐步建立跨域合作模式,明年將由南投分署接棒主辦,持續強化研究與行動鏈結,並探索人為開發與草鴞棲地重疊的永續解方。屏東分署分署長楊瑞芬指出,隨著長期的研究對草鴞的更了解,可作為保育策略的滾動式調整,而棲地確保與營造及如何降低風險也是我們要持續與各產官學合作的方向;嘉義分署的魏郁軒副分署長表示完整建立保育網絡是有助於保育工作的邁步;南投分署王怡靖副分署長亦指出,中部已確認六處草鴞熱點,將持續推動友善農業與棲地營造,展現保育與生產共榮成果。

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說明,草鴞保育工作從生態調查、監測、棲地營造到推動生態服務給付、再到友善草鴞標章的推廣,這樣可以是一個以科學為基礎的NbS(以自然為本),達成人與自然共生的農業景觀韌性,也是以科學證據支撐的循證治理行動。最後,期望透過年度性的平台交流,凝聚跨域夥伴力量,持續推動草鴞保育行動,將生物多樣性工作可以落地並對應到國際行動目標,透過棲地營造擴張分布範圍,守護臺灣生態多樣性,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未來。
相關照片

下列為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功能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回列表
瀏覽人次:40 最後更新日期:2025-11-07